2022-04-29 15:56:34來源:財訊網
張立,男,漢族,湖北省人大代表、荊門市第八屆、第九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常委,優秀共產黨員。1961年9月出生,1979年12月參加工作,198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京山市羅店鎮馬嶺村黨支部書記,京山馬嘉碩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京山泰康源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2012 年,他辭去年收入近百萬元的職位,籌資1000多萬元,用短短三年時間打造出了 一個嶄新的農村新社區,并創建了 “村民股東化、居住集中化、養老福利化、管理公司化、發展產業化、經營集約化”全國唯一的“馬嶺模式”,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認可和推廣。曾獲“湖北省優秀黨務工作者”、“荊門市好黨員”、“全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創新人物獎”、“荊門市新農村十大創業創新明星"、“荊門市勞動模范”、 “荊楚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
40多年前,他是一名英雄的人民解放軍戰士,在警衛三師十一團榮立三等功一次,被授予“學雷鋒標兵”稱號。后來復員到地方,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
10年前,他辭去高薪職位,籌資千萬,短短三年時間打造出一個嶄新的農村社區,只為了帶動群眾共同富裕。
多年來,他先后獲得“荊門市勞動模范”、“2016年度湖北省美麗鄉村建設新鄉賢代表人物”、第二十八屆中華大地之光“特邀新聞人物”、“中華農村創業領導人”、第二屆中國品牌大會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中國企業家精神創新人物等榮譽稱號。
他就是湖北省荊門市京山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京山泰康源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張立。
——青春有夢厚積薄發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依法服兵役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好男兒就要當兵!
1979年12月,張立帶著孩提時的夢想,帶著雙親的希望,懷著一顆仰慕的心穿上了綠色的軍裝,邁進了代表神圣與莊嚴的綠色軍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警衛兵。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營房旁的楊樹葉疏了又密,密了又疏,擋不住時光老人的腳步匆匆。五年彈指一揮間,張立在警衛三師十一團榮立三等功一次,被授予“學雷鋒標兵” 稱號。1984年12月,張立脫下永不褪色的綠色軍裝,淚灑戰友踏上歸鄉的列車。
軍隊這個大焰爐鍛煉了張立堅忍不拔、敢于拼搏的精神,更為他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5年1月至2005年6月,張立在京山縣財政局工作,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 2005年3月,他被荊門市財政局、人事局授予“先進工作者”。在此期間,不甘平庸的張立 選擇了創業,他在五年內和同伴們一起將一個全新品牌打造成布鞋行業的一流品牌,享譽全國。
在外創業期間,每當看到風景秀麗的新農村,都會想到家鄉馬嶺的落后面貌,都會堅定一個念頭---改變自己出生成長的村莊!
2009年起,張立開始考慮回家鄉投資,在改變家鄉面貌的同時,帶領家鄉群眾共同致富。張立明白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就先從北京的三個老鄉開始,通過與他們聊天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并征詢大家的意見。經過一而再再而三的溝通交流,在北京經營建材的馬志強、馬愛國不僅接受了張立的想法,而且還主動在其他地區的老鄉面前宣傳張立的主張。
2010年的春節期間,張立的《關于返鄉建設馬家嶺的初步設想》被馬嶺村二組外出經商人士爭相傳閱。大家看后都顯露出了興奮和激動,因為這個設想不僅要把全體村民變為股東,而且還會無償為村民提供住房,免費為老年村民提供養老,是真正意義上的集體經營,共同致富。
2011年5月6日和9月26日,張立先后兩次邀請、組織馬嶺村二組在外經商的部分老鄉回到老家,與在家的村民一起討論新農村的建設方案:從土地流轉到人員安置、從建設規劃到產業發展、從建設項目到建設期限,方方面面,反反復復,張立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宣傳、說明,得到了全體村民的一致同意與支持。
2012年的大年初一,伴隨著新年的鞭炮聲,張立組織動員在家的村民報名入股京山馬嘉領家業科貿有限公司,當天村民的報名參股達到了100%,申報的原始股金超過了1000萬元。正月初七,他又組織全體股東進行依法選舉董事、監事,為組建公司開展工作、建設家鄉鋪平了道路。
2012年正月,在同村伙伴們的支持下,馬嶺村的改造建設正式動工。張立毅然辭去了北京永泰源商貿有限公司的職務,不僅放棄了人人羨慕的高薪,還貼著電話費、差旅費,三年不要一分錢的報酬,一心一意撲在馬嶺農村新社區的建設上。
——心系群眾努力拼搏
雷鋒說過: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為了群眾幸福生活,張立全力以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常年沒有周末、沒有午休,有時一天三頓飯都吃不上……就這樣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張立和伙伴們自籌資金近5000萬元,伙伴們的信任、鄉親們的支持給了張立無窮動力。總體規劃、圖紙設計、產業篩選、工程開工,這些在常人看來十分復雜且費神的事情,張立一人處理得井井有條。住宅樓動工、休養所動工、黑山羊養殖場動工,每個工地上每天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張立每天工作都在12小時以上,沒有午休,更沒有雙休。
工程按時竣工了,張立的身體卻明顯的削瘦下去了。年底,北京永泰源商貿有限公司的法人邀請張立回北京公司,勸說他照顧好自己身體的同時輕松工作,卻被張立婉言拒絕。張立認為,現在馬嶺村的建設才剛起步,眼前看建設、以后看產業,他下決心要把馬嶺村帶到一個發展的良性軌道上,否則自己的良心上不會得到安寧,馬嶺村的新農村建設工作既然已經開始,就要做到最好。
跟其他村一樣,馬嶺村的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的田都閑置下來。老年人靠打零工和子女補貼過日子,收入均很低,也沒有任何產業。張立意識到,想要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修路建房遠遠不夠。村民真正需要的并不是一幢嶄新的房屋,而是充實美滿的生活。
張立從住房、土地、人員和產業四個方面著手規劃,馬家嶺新農村建設第一期方案順利實施。經過統一的規劃設計,實施拆一戶還一套的原則,馬家嶺的村民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房。其次,張立以土地入股形式,重新盤活馬家嶺荒置的土地。經過專業開墾,耕地重新得到利用,有機蔬菜大棚依次排列。
房屋集中規劃建設后,村里多出來的空地被用來修建產業基地。馬嶺村整體的土地收益一部分服務于村中的公共設施保養,另一部分用來修建馬嘉領養老中心。包括現金入股和土地入股在內,凡入股村民,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都可免費在養老中心生活。身體健康、尚能工作的老人,可以在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由公司支付工資。
安置好村民、建設完基礎設施后,下一步便是挖掘和發展產業,提高馬嶺村的經濟實力。經過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多位股東的考察、商議,馬嶺最終確立“5+2 + 1”的生態產業發展模式。以黑山羊養殖、有機蔬菜、泥瞅、營養大米、花卉苗木為主要產業, 未來以鄉村生態旅游為發展目標,馬嶺村開始了別具特色的產業發展模式。隨著黑山羊養殖基地的擴大、有機蔬菜的對點直銷,所需要的勞動力越來越多,馬嶺村逐漸將村里周邊閑散的勞動力也吸納進來。
短短三年時間,新建村民住宅176棟、村民休養所66間,村民住宅樓40套,黨員群眾服 務中心1200平方米,公共廁所3處,文化廣場6000平方米,運動廣場3000平方米,修建進村 道路1800米,社區道路6300米,地下管道7200米,公共停車場8000平方米,綠化空地近 30000平方米,打造出了一個嶄新的農村新社區,并創建了 “村民股東化、居住集中化、養 老福利化、管理公司化、發展產業化、經營集約化”全國唯一的“馬嶺模式”,得到了省委的肯定、認可和推廣。為了帶領全村群眾共同致富,形成和諧文明的新社區,張立在馬嶺新村注冊成立京山嘉佳福種植專業合作社,解決了老年村民無力種地、年輕村民收入過低問題,實現集約經營、規模種植,以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村民實際收益。
“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為群眾服務的人,群眾不會忘記他。2014年 11月,張立全票當選為馬嶺村黨支部書記。2015年春節,當他路過一農戶家時,在門口聊天的十幾個村民突然起立,為他送上熱烈的掌聲。他為之動容,說道:“為家鄉父老做點事并得到他們的認可,我感到強烈的幸福感和歸宿感,這是金錢無法衡量的,也是在外打拼所無法感受到的!”
——共同致富成就夢想
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作為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張立對故鄉這塊土地始終充滿著眷戀,對于父老鄉親始終充滿感情。自己的事業步入正軌之后,張立開始考慮帶動更多人走上致富路,面對幾千年來村民只會種植水稻的單一種植產業現狀,張立和伙伴們通過考察13個省會市場,試驗論證100多次,組織近200村民,37次到外地參觀學習,聘請專家進行了80多場次的技術培訓,把外面的新技術、新產業引進到村,手把手教村民生產水泥制品,年銷售收入300多萬元;種植大棚蔬菜200多畝,畝產值近2萬元,是水稻收入的5倍;嘗試稻鱉共生模式,讓京山甲魚成為省奧體中心運動員的美味佳肴;種植CEB營養稻,優質大米成為消費者喜愛的高端產品。旗下“泰康源”商標成為“湖北省著名商標”。如今,馬嶺村已經成為設施農業示范基地、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觀光旅游的綜合基地、湖北省和全國休閑農業示范點。
黑山羊養殖是馬嶺引進的第一個項目。張立興建了存欄3000只的黑山羊養殖場,利用農作物秸桿養羊,羊糞產生沼氣,沼液沼渣生產蔬菜,形成了“羊-氣-菜”的循環利用模式,年收入100多萬元。種植近1000畝的花卉苗木,形成四季花海,供游客賞花的同時,每年可產生利潤20多萬元。完善水利設施建設,解決干旱水荒問題,利用閑置水面養殖甲魚,年增收30萬元。為了帶動周邊農戶進行產業轉移,實現增產增收,共同致富,2014年,京山馬嘉領農業科貿有限公司投資興建 100畝的特種水產養殖基地,重點養殖甲魚,為周邊農戶勤勞致富做了一個示范。此外,張立還組織興辦了秸桿飼料和生物質燃料廠,變廢為寶,年銷售收入過千萬。所有產業共安置村民137 人,村民地入股來人上班,又拿工資又分紅。人均年收入從5436元快速增長到29560元,村集體積累從零到40多萬元。昔日的邊遠空殼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被湖北省授予“集體積累先進村”。
黨建引領,致富路才能越走越寬。張立始終秉持“經濟要發展,黨建要先行”理念, 籌資300多萬元,高標準新建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文化廣場5800平方米的黨員群眾服務中 心。依托功能完備的新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推行“一微、三辦、十問”工作法,建立“村 掌柜”便利店,實現了農民辦事不出村;推行黨員群眾積分制管理,發揮黨員先鋒作用,培育新型農民,提升村級治理水平;開展志愿活動,為村民提供文藝表演、健康體檢、心理疏導等服務;建起文化走廊,傳承紅色文化、孝文化、勤文化和法文化,使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真正成為“百姓之家”,該村也被授予湖北省基層先進黨組織。
新房子不是新農村。張立不斷探索農村社區的管理,每年花費50多萬元供養村里六十周歲以上的老人54位,每年免費給老人體檢一次,文藝慰問二次,一人一份合作醫療保 險、一份商業保險,為年輕人樹立愛老孝老的典范。首創村委會建立臺賬,農戶家庭發放手冊,實現積分制加好人好事銀行,獎優罰劣,有效規范了村民行為。婦聯組織村民健身跳舞,文藝表演,業余文化豐富,寂寞的村莊每天都有了音樂聲。還讓大學生村官組織留守兒童進入四點半學校,輔導作業,特長培訓,手工實踐,學生、家長贊不絕口。
“回鄉創業我別無他求,讓鄉親們有更多’幸福感’是我的目標。”現如今,一座座居民樓拔地而起,全村90%的村民實行集中居??;水泥路、路燈、寬帶、污水處理廠等公共基礎設施全部配套到位;老年人休養所、文體廣場、街心公益等公益設施竣工并投入使 用;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的村民實行“三統一三集中”免費養老服務。
一個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晴天不飛土,雨天不沾泥的新農村在張立手中逐漸變為現實。作為一名農村黨員,張立情系故土,以赤誠之心投身家鄉建設,始終當好“幸福馬嶺”的筑夢人,用自己的行動體現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胸懷和風釆,為馬嶺的黨員群眾,為公司的全體股東交出了一份讓人滿意、敬佩的答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