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5 16:58:45來源:財訊網
張愛華,響水縣小尖鎮愛華老年公寓院長。她身殘志堅、樂善好施,得到了社會的公認。張愛華于2014年創辦愛華老年公寓,自2015年開始年年被縣民政局、殘聯評為民辦養老服務機構先進單位,被鹽城市民政局評估為“4A級社會組織”,被響水縣民政局評估為“3A級社會組織”。張愛華本人也在2016年度被鹽城市老齡辦、鹽城市老齡協會評為“十佳敬老愛老模范”;2017年3月份榮獲“全市十佳自強之星”;2017年被縣文明辦、縣婦聯授予“響水縣第二屆最美巾幗人物”提名獎榮譽稱號;2017年參加鹽城市巾幗巧手齊心創富大賽榮獲第一名以及榮獲了“江蘇慈善獎”、“省殘聯先進工作者”等獎項。
她從小飽受磨難,卻用不屈之志書寫了富有傳奇色彩的成長故事;她心懷感恩,銘記每一個幫助過她的人,將“回饋社會”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她傳承人間大愛,讓更多的老人與殘疾人重拾生活的信心,找到了幸福的歸屬。她就是響水縣小尖鎮愛華老年公寓院長張愛華。
成長之路多磨難,幸有溫暖常相伴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張愛華的成長歷程可謂充滿著艱辛。出生僅13個月,張愛華就被診斷出患有小兒麻痹癥。這于張愛華的家庭而言,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張愛華的父親愛女心切,多方求醫,最終把張愛華送到了河北石家莊的一家醫院。張愛華雖然年齡尚小,但是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一直都保持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很受醫院中工作人員的喜愛。在這家醫院接受了為期幾年的治療,張愛華終于可以出院,正常上學了。
然而命運并沒有因此善待張愛華,一次雨天上學的路上,張愛華摔倒在了泥水之中。她感覺腿部傳來劇痛,再也沒有力氣爬起來。還好張愛華的老師季文喜及時趕到,將她背在身上,送往了醫院。張愛華至今都清楚記得那一幕,季老師的身體也很虛弱,所以張愛華趴在季老師的背上時,她能夠感知到季老師在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趕到醫院后,季老師身上滿是泥水,臉頰上的汗珠不斷滾落。張愛華被深深感動,雖然她患病在身,但是身邊人的愛與關心,讓張愛華感受到了這個世界的溫暖。
張愛華的腿骨折了,學業因此耽誤了一年多。當她架起雙拐再次回到學校的時候,張愛華發現老師和同學們都面帶笑容,歡迎她再次回到大家庭之中。張愛華“身殘志堅”,在上學期間,刻苦學習,她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落下的課程全部都補回來。老師和同學們也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利用閑暇時間給張愛華補習功課。這些細小的感動匯聚在一起,宛如一束溫暖的陽光照進了張愛華的心中。此后的張愛華更加積極樂觀,始終以陽光的心態迎接著命運無情地饋贈。
心懷信仰勇向前,攜手同心創事業
張愛華讀初一的時候,她的母親患上了重病。此時張愛華的父親正在外地打工,躺在床上的妹妹才剛剛出生四個月。張愛華不得不再一次放棄學業,肩負起家庭的重擔。張愛華感覺自己像一個“陀螺”,她一邊要洗衣做飯,照顧患病的母親,另一邊又要擠出時間自學初中的文化知識。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年之多,在張愛華的悉心照顧之下,母親的病情逐漸好轉,張愛華能夠繼續回到學校接受教育。憑借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張愛華雖然耽誤了很多課程,但是她中考時依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上У氖?,受身體殘疾的影響,張愛華并沒能被學校錄取。張愛華感覺自己的眼前一片昏暗,仿佛失去了人生中極為重要的東西。她也因此一連幾天都吃不好飯,整個人都變得格外消沉。
張愛華的父親實在不忍心,于是多次鼓勵張愛華。父親告訴張愛華“條條大路通羅馬,每個人的未來都充滿著不確定性,所以不要輕言放棄,要積極勇敢地去面對。”父親的鼓勵讓張愛華重拾信心,她再次挺起胸膛,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飽經磨難的張愛華終于從陰影中走出,她的人生也慢慢地迎來了轉機。1979年張愛華被安排到了農電站從事會計工作,擁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張愛華家中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兩年后,張愛華遇到了現在的丈夫,二人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厥走@一路的風風雨雨,張愛華的心中既有辛酸與無奈,又有溫暖與感動。此時的張愛華心中萌生出一個大膽地想法,她想回報社會,傳承人間大愛,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2007年,張愛華帶領著身邊的殘疾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創業團隊,大家彼此幫扶,共同開辦了一家服裝廠。作為服裝廠的領導人,張愛華每天都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雖然張愛華是一個能吃苦的人,但是她缺乏管理與經營的經驗,服裝廠在一段時間之后倒閉了。然而這次創業經歷徹底點燃了張愛華心中的火苗,張愛華從中找到了人生的奮斗目標。
“回報社會”成為了張愛華心中堅定的信仰。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愛華從電視上了解到了中國的養老形勢十分嚴峻,她決定一次為契機,投身到養老行業的發展之中。
在當地政府和民政領導的支持與幫助下,張愛華于2014年正式成立了響水縣愛華老年公寓和響水縣愛華博愛中心。并且她找到了曾經和自己創業的好姐妹們,她們有的身患殘疾,有的離異或者喪偶,張愛華可謂是雪中送炭,這些姐妹們紛紛答應要和張愛華共同“干出一番事業”。
心懷感恩,詮釋“人間大愛”
愛華老年公寓以“貼心的服務”為宗旨,力爭讓老人感受到像“家”一樣的溫暖。張愛華把公寓中的老人當做成自己的親人,關心他們的吃住問題,甚至害怕他們孤單,經常還會找這些老人聊天談心。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張愛華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公寓中的老人由于長時間無事可做,所以經常會聚在一起閑聊,這個過程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沖突,給老人的生活帶來麻煩。
張愛華很理解老人的心情,于是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問題,讓老人有事可做。張愛華多方走訪考察,終于找到了適合老人和殘疾人的工作,比如圓珠筆的安裝、插花、一次性塑料貼的制作等等。這些工作操作簡單,而且還能夠幫助老人打發時間,創造收益。張愛華與這些廠家簽訂了合作協議,然后將這些項目帶到了老年公寓之中,張愛華向老人們和殘疾人們承諾,這些工作賺來的錢全部歸個人所有,并且多勞多得。至此,公寓之中的老人和殘疾人們干勁十足,充實了自己的生活。一些勤快的老人每個月都可以賺到幾百元,老人的內心的成就感大大提升,與身邊人的矛盾也就逐漸減少了。
老年公寓中的老人幾乎成為了張愛華生活的全部,即便外出開會學習,張愛華的心中也一直牽掛著家中的老人。每天都要打上幾個電話,詢問老人們的身體狀況。為了能夠更好地對老人進行觀察,確保老人在公寓內不會出現意外,張愛華于2018年更新了公寓內的電子產品,將每一個房間都安裝了高清的攝像頭,這樣她就可以隨時掌握老人的生活狀況了。
張愛華每天都會定時查看監控,即便是老人的被子沒蓋好這樣的小事,張愛華也會在第一時間通知值班的工作人員。在張愛華看來,老人的抵抗力很差,很容易著涼,甚至引發其他病癥,因此需要工作人員無微不至地關懷與照顧。不僅如此,張愛華每天凌晨一點都會帶著值班人員查房,因為這個時間是重病老人發病的高峰,必須高度重視。曾經多位老人在凌晨發病,好在張愛華與值班人員及時發現,并在第一時間撥打了120,這才救回了這幾位老人的生命。家屬在得知事情的經過之后,對張愛華及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并將這張愛華及工作人員視為了自己的“恩人”。
類似這樣的經歷還有很多,張愛華“高度負責”與“貼心服務”的工作態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打造了良好的口碑。愛華老年公寓也從最初的十幾張床位發展到現在的幾百張。
為了更好地為老人和殘疾人服務,張愛華在2019年成立了響水縣弘愛養老服務評估中心,用于評估老年人的養老狀況、養老服務需求等。又在2020年成立了響水縣聚賢養老協會,為養老服務人才培訓、組織活動奠定基礎。
張愛華踏實地前行著,力爭將愛撒滿人間。張愛華了解到村中很多老人無兒無女,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不僅喪失了勞動能力,連養活自己都成為了一大難題。張愛華得知這一情況后,騎著電動車逐村逐戶地上門了解情況,在看到老人們凄慘的處境,張愛華眼角含滿了淚水,她對這些老人承諾說:“來愛華老年公寓吧,我不收你們錢”。在張愛華的幫助下,16名經濟貧困的老人、13名精神殘疾婦女,27名肢體殘疾人員先后了愛華老年公寓,他們的生活也得到了保障。張愛華曾說“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老人就是明日的我們,誰都有老的那一天,我希望在我們力所能及的時候,多幫身邊的老人,這也是在為我們自己積攢福報。”樸實的話語之中,我們感受到了張愛華的愛心,也明白了何為“責任與奉獻”。
張愛華的事跡令我們感動,她懷感恩之心,讓更多的人看到了世間的美好。同時她也用自己的事跡行動詮釋了何為“人間大愛”。愿心地善良的張愛華能夠被歲月溫柔以待,愿愛華老年公寓能夠成為更多老人的幸福歸屬。(文/張茜)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