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2 17:47:55來源:財訊網
王振軍,黨員,出生于陜西安康的一個小鄉村,一直致力于摸索創辦土地流轉合作社,帶領鄉村農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孜孜以求探索鄉村振興的產業富民富村之法,在實踐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富民富村之夢想一直堅定地在路上,永葆一名共產黨員服務社會服務村民的初心。大學畢業之后,曾經創業過,經歷過失敗,但是屢敗屢戰毅力與理想的光芒不減,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之后,他毅然進入一家公司從事銷售工作,在積累了足夠的銷售經驗后,重新創業,開辟商貿行業新出路,并小有成就。出于立志要改變家鄉現狀的初心,幾經周轉,最后回到陜西安康的家鄉,開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創辦與建設工作,帶領農民、農村正闊步走在鄉村振興的燦爛光明的新征途上。
初識王振軍就被他的氣魄、膽識所打動,這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漢子,坦坦蕩蕩,充盈著浩然正氣,鄉村振興既是全國人民的夢想,也是王振軍的魂牽夢縈的情感寄托地,身為農民念于茲想于茲,心心念念永遠牽絆于此,時刻盼望農村農民真正能走出去回得來,讓鄉愁也有寄托的地方,更迫切希冀農民農村快些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征途上貢獻著每個中國人的力量和智慧。這就是時代賦予我們每個中國人的歷史使命與擔當,當然也是王振軍們的使命與擔當。
土地流轉始于一條回家的路
人們都說,長大以后,回家的路便成了最遙遠的路。這種遙遠,無關距離,而是我們與家鄉的聯系在變少。我們逐漸適應外面世界的繁華,有時候便忘記了回頭看看那個雖不耀眼卻包容我們成長的地方。
在開始農業流轉合作社之前,王振軍一直從事于商貿行業,生意也越做越大,生活里的一切都在向著更優越的方向發展。直到2009年,一次回村參加選舉的契機,徹底改變了王振軍的人生軌跡,那時候正值村里換屆選舉,作為村里黨員的王振軍要回到村里參與投票。據他回憶說,當時自己開著小車回到村里,汽車顛簸在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上,那條土路坑坑洼洼,一路下來就像坐轎子,左搖右晃,搖搖欲墜……更不要說下雨天,那條土路變得更泥濘不堪,車子一不小心就會陷到泥淖中去,更讓你無可奈何、束手無策,只能人推手拉,招呼村民朋友,要好幾個人費勁千辛萬苦才能把車推出來,這著實讓村民的出行、生活、求學、春種秋收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也阻礙了鄉村通往外界的致富之路。
轉機也在這一年,機緣巧合,王振軍成功當選村里干部,在他上任之初,就默默的給自己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就是修路,這路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這坑不填平,鄉親們又如何跨過這溝溝壑壑走向富裕。第二就是徹底解決村民用水用電問題,由于家鄉還比較落后,那時還沒有自來水,基礎設施極不完善,電壓不穩定,用電也是一個大問題。最后一點就是希望能在自己任期內,帶領大家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讓父老鄉親免收經濟窘困之境,過上舒心舒服的好日子好光景。
心中的規劃有了,就是尋找共同富裕的新道路;王振軍既是這樣想的,又是這樣做的。行動是最好的宣言,行勝于言,開局第一步王振軍下定決心想盡辦法,既把路要修好,又解決了水電問題,而帶動農民以及鄉村要走向富裕的道路何在,經過王振軍的反復思考以及與村干部的多次論證,這條道路逐漸浮出水面:農村土地流轉合作社也就噴破而出,成為王振軍不二選擇和鄉村振興的一抹燦爛耀眼之光芒。
剛上任就賠掉了二十多萬
考驗一個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打擊他、挫折他,讓他退縮,從此一蹶不振??少F的是王振軍經受住了這種考驗,從一開始回到家鄉開始土地流轉,就讓王振軍吃了大虧栽了跟頭,一下子就損失了二十多萬元的資金。
說起此事,還要從頭談起。當有了土地流轉的想法時,王振軍找到了村里一些很多年未使用過的荒地,計劃從這些土地入手,打開局面?;牡囟嗄晡从?,需要翻新才能重新加以利用,于是王振軍找來挖機開始了墾荒計劃,但是最后由于土地下翻過深,反而將底層沒有營養的土給翻上來了,錢都花出去了,地卻沒法使用,一下就賠掉了二十多萬。
王振軍大學畢業之后一直從事商業活動,雖生長于農村,但對于農事還是缺乏一些經驗,犯下了眼高手低的錯誤,這著實讓他吸取了更多的經驗教訓,做任何事情決不能頭腦一熱就盲目行動,盲動只能導致失敗。
雖說萬事開頭難,但剛一開始就賠了這么多,這委實讓王振軍心里難免猶豫是不是還要繼續?按王振軍的話說,農業投資不同于商貿行業,商貿行業的投資可以對收益和收益周期有一定的規劃與預期,但是農業不同,很難確定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到收益。
此種情況正如契合現在村莊的實際,現在的村莊空心化嚴重,并沒有多少年輕的勞動力,年輕的父母大都出去務工,留下一些留守的老人和上學的孩子。很多老人表示自己很想找點活干,因為年齡太大,沒有地方肯要,王振軍的計劃讓村里的人看到了希望。這希望里是對鄉村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
然而,這次失敗讓鄉親們感到很難過,也對鄉村產業振興有了疑問,到底能不能堅持下去,找到一條適合鄉村振興的產業之路,未來農業農村的出路究竟何在,擺在他們面前的不僅僅是土地流轉的問題,更是農村、農業以及農民的出路問題,如何破解,如何尋找,這一下子讓王振軍忽然明白了一個重要問題,解決鄉村問題,也是一個系統問題呀……
土地流轉迎來了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政府號召迎來了新的方向。正當一切都理不出頭緒的時候,政府號召地方種植核桃,發展當地核桃特色產業。
王振軍就此重新看到了希望,但當王振軍滿懷希望的開始號召大家的時候,鄉親們似乎并不太愿意種植核桃。經過多方了解,王振軍才明白原來核桃種植有一個時間問題,一般核桃種植十年才可達豐產期,那就意味著百姓要十年之后才能看到收益,也有三年結果的,但是樹冠小,結果量少,并不能豐產。
王振軍完全明白鄉親們的顧慮,畢竟土地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了,若是十年不能有收入,肯定是難以接受的。但是大家都同意,土地可以流轉出去種植核桃,只要每年給予他們一定的地租,可以簽給他十年、十五年。最后,王振軍與鄉親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便開始了他的核桃種植計劃。因為他明白安康種植核桃是有優勢的,與國內其他主產區核桃相比,安康核桃主產區土壤硒資源豐富,安康核桃果實營養成分呈現“四高一低”特點,即蛋白質、硒、鋅、鐵含量相對較高,脂肪含量相對較低。這更增加了王振軍對于核桃種植的信心。在那次土地流轉中王振軍共簽訂獲得了一千兩百畝土地的種植權,核桃的種植經過了漫長的等待,終于有了豐產的跡象。
在采訪中王振軍說道,目前合作社還達不到盈利的地步,在核桃種植期間出現過很多問題,部分核桃在生長中期顯現出長勢不好的情況,為了保證之后的產量只能對這些核桃樹進行改良和嫁接,于是一部分的核桃樹齡只有五六年。但是王振軍對未來很有信心,已經開始著手之后的計劃。
談及未來三年的目標時。王振軍提到,目前核桃的初加工工廠已經開始運行,“騰農騰”品牌已經注冊,未來既做好品牌,更要搞好基地。王振軍說之后會帶領村里百姓來基地參觀,帶動他們的積極性,教給他們更多的核桃種植方法和技術,因為王振軍明白之后的核桃種植還是要交給他們來做。對于初加工,如果產量大,老百姓加工不便,自己可以提供加工和銷售渠道。包裝車間也已經搭建好,生產線預計明年可能正式運行,之后也會和一些大的超市進行合作,開通線上渠道。王振軍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和大家一起建立一個屬于他們的好的品牌。
結語
我們總會走到人生的岔路口,前方可選擇的路,有的看起來霓虹閃爍,無比精彩,有的路看起來一路黑暗,但或許走著走著就能看見亮光,自然明亮的足以慰藉來時的艱辛。當王振軍選擇農村流轉合作社的時候,家人不支持、不理解,明明有更好的選擇,卻堅定不移走一條充滿坎坷與艱辛之路;周圍的朋友更是疑惑、詫異,明明自己的事業做得風風火火,卻為何選擇一條充滿未知的不平路?究其實質,這或許是每個離鄉人對家鄉那種發自心底的責任和情感,只不過有的人愿意花費心血去實踐它。而王振軍就是這其中之一,祝愿這樣的鄉村領路人越來越多,也衷心祝愿王振軍的事業紅紅火火,帶動安康鄉村的振興,讓鄉村農民真正走向富裕和諧的新生活,掀開農村振興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