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0 18:14:15來源:晶報網
“建議下載盜版游戲,沒有防沉迷。”
以上對話出自于某問答平臺,簡單溝通中我們可以窺得發問者身份:未成年網游玩家。而發問原因自然源于前段時間發布的最嚴“限游令”。
今年8月底,國家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針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網絡游戲問題,進一步嚴格管理措施,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并要求所有網絡游戲企業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節假日每日20時至21時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時服務,并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實名注冊和登錄的用戶提供游戲服務。
通知一經發布,立刻引起行業內外廣泛討論,對相關者而言亦是映照百態——未成年玩家憤懣不滿、網游行業受到沖擊、網游灰黑產紛紛冒頭……
未成年人沉溺網游世界,防沉迷監管加碼
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未成年人權益部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共同發布的《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表示:2020年我國未成年網民達1.8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94.9%,上網玩游戲的未成年人比例為62.5%,13.2%未成年手機游戲用戶在工作日玩手機游戲日均超過2小時。而在艾瑞咨詢發布《2021年中國游戲領域未成年人保護研究報告》中明確顯示:中國未成年游戲用戶規模已超1.07億。
此前《經濟參考報》的一份問卷調查中顯示:兩三天玩一次網絡游戲的未成年學生占比為26.23%,幾乎每天玩網絡游戲的占比為11.66%;每天玩游戲時長為1-2小時的占比53.91%,每天玩游戲時長超過5小時的占比達2.28%。
《2020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中還指出,參與調查90%的家長表示原本比較開朗的孩子在沉迷網絡游戲后性情有些消極變化,而81%的家長表示沉迷游戲對孩子學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沉迷網絡游戲的未成年人普遍表現為精神萎靡頹廢,身心健康嚴重受損。比如,一些孩子沉迷網絡有些后對身邊同學、朋友關系疏離,對外界的活動、運動、風景也表現出興趣缺缺的樣子;再比如,有的孩子甚至頻繁偷取家長的錢購買游戲道具,或者將家長給的生活費節省下來進行游戲充值,甚至因為家長管控玩游戲與長發生語言、肢體沖突……
或許對很多未成年人而言,網絡已是生活、學習、社交、娛樂的重要場景,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而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誰也無法禁止未成年人接觸網絡、了解網絡。那么應該如何為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駕護航?如今這已成為全社會必須思考的現實課題。
隨著網絡游戲對未成年世界不斷滲透,正確引導教育和建立必要的網絡屏障機制已成為當前未成年人防沉迷的主要手段。
為此,國家新聞出版署已于9月30日正式上線運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舉報平臺,主要目的為督促游戲企業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相關要求,發揮社會各方面監督作用。舉報平臺專項受理群眾關于游戲企業防沉迷相關問題的舉報,包括實名認證違規舉報、時段時長違規舉報、充值付費違規舉報等,一經核實,有關部門將對違規游戲企業進行嚴厲查處。
從建立游戲防沉迷實名驗證系統,到指導網絡游戲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再到要求所有網游企業針對未成年人每周只能開放三小時游戲時間,再到當前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舉報平臺。政策不斷進化,有關部門持續發力,為推動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不斷前進。
然而監管加碼的重拳之下,有人卻正在悄悄為未成年人玩游戲大開方便之門。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沉迷”竟防不住沉迷
本以為最嚴“限游令”可以將未成年人過度沉迷網絡游戲問題破局,因為迫于新規壓力,許多網游平臺都設置了“實名認證”“人臉識別”環節,卻依舊被鉆了空子。
有的未成年人會讓家中親人“代開”游戲賬號,有的未成年人會花錢在網絡上租買游戲賬號,甚至有的未成年人如文章開頭所提開始下載盜版游戲,只為躲過防沉迷的限制。于是“60歲老人凌晨三點排位拿五殺,17次人臉識別結果均為本人”“33元租號2小時”等新聞層出不窮。
租賣游戲賬號行業竟然在高壓下死灰復燃。如今各大電商平臺上都可以輕易搜到關于游戲賬號租售的內容,這些游戲賬號來源大致有三種:號販子通過社交平臺尋找成年玩家收號;租號平臺多渠道搜集身份證信息自行注冊;從職業盜號的不法分子手中批量購買賬號。
毋庸置疑,租賣賬號已經嚴重破壞了原本游戲實名制和未成年人保護機制,部分違規平臺甚至提供“代過人臉”“遠程驗證”等技術手段,以繞過未成年人游戲防沉迷的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在關于游戲賬號租賃、買賣的法律法規及監管治理等問題上仍有缺位,目前只能依靠游戲廠商與用戶之間的協議、網絡交易平臺和賣家之間的合作規定來進行相應的違約處罰和禁止。這意味著賣家與買家雙方都需要有較高的自我約束能力,然而未成年人網游用戶普遍自我約束力較差,不具備一般協議與條款的支持能力,所以很多規定變得形同虛設。
如果說租賣游戲賬號是在網絡游戲灰色產業邊緣徘徊,那盜版游戲則完全喪失底線,不僅挑戰法律底線,更是將“無防沉迷”做為賣點誘惑未成年人。
說到游戲行業非法行為,大多數人會在第一時間想到侵權行為、無版號或套版號經營、非法關服等問題,其中盜版游戲最為人所熟知,如今盜版游戲有機可乘,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響。
首先,盜版游戲屬于網游黑產。盜版游戲不受游戲平臺審核約束,所以肆意橫行,輕易避開重重防沉迷機制,讓一系列防沉迷舉措變得形同虛設。未成年人不受監管約束,容易在游戲中迷失自我。
其次,盜版游戲中充斥大量不良信息與廣告。盜版游戲無法像合規網游一般以正常商業模式盈利,無底線承接各類廣告是盜版游戲的主要盈利方式。未成年人的游戲環境中會充斥著各類擦邊廣告,一些低俗廣告無疑會影響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最后,盜版游戲無法保障游戲玩家權益。未成年人在合理時間內、合法保護下也應擁有優質的游戲體驗,然而粗制濫造的盜版游戲不僅無法保障游戲體驗,有的甚至還攜帶病毒,對玩家的合法權益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盜版游戲是網游版權意識缺失的產物,它肆無忌憚擾亂正常游戲市場,如今又將魔爪悄悄伸向未成年人的凈土。只有通過不斷完善法律與政策,加強對盜版游戲的整治,才能讓盜版游戲成為無本之木枯萎消失,才能讓它不再荼毒未成年人,才能讓未成年人在更好的社會環境、網絡環境中健康成長。
保護未成年人健康網絡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網絡游戲憑借其互動性強、沉浸性強、仿真性強、操作便捷等優勢俘獲無數游戲玩家,與此同時也對仍處于身心發育階段的未成年人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其實網絡游戲如同世間萬物,都有利弊兩面,一些運動類、益智類游戲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也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適度接觸游戲,還可以滿足一些未成年人對歸屬感、好奇心和自我實現等方面的心理需求。
只是未成年人自控能力相對較弱,容易過度沉迷網絡游戲,產生不能自拔的心理依賴,危害身心健康。有的未成年人長時間玩游戲打亂了正常的作息和飲食規律,有的未成年人長期低頭玩手機小小年紀卻患上了頸椎病,有的未成年人沉迷手游成績一落千丈對學業造成很大影響。他們在網絡游戲中獲得短暫的存在感與滿足感,卻迷失了真實的自我。所以我們不僅要幫他們樹立正確健康的游戲觀,也要幫他們養成自我保護意識。
未成年人健康網絡環境必須得到保護,而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亦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防沉迷工作更是一項系統工程,這些都不是單一社會主體能解決的,需要政府、游戲生態企業、學校、家長以及全社會共同努力。這也正是“限游令”的初衷: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的時段時長,嚴格落實網絡游戲賬號實名注冊要求,加強對防沉迷措施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這些更嚴格的舉措正是有關部門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劃定邊界,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除了政府部門嚴格監管,游戲企業也需要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堅決落實防沉迷工作各項要求,避免出現“打折扣”、“搞變通”的行為。學校與家庭也應給予未成年人更多關愛與陪伴,教育引導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利用互聯網、適度使用網絡游戲產品。多方攜手共同推動未成年人防沉迷工作取得更好社會效果,守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記者 張穎)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