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2 22:31:12來源:財訊網
個人簡介:
王建軍,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社長,山東省濱州市棉花協會會長。2007年,王建軍開始種植“不修棉”,從此依靠新品種新技術,逐漸在當地成“土專家”。2011年4月他主導注冊成立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 2012年引進國際可持續棉花,成為山東省首個國際可持續棉花項目合作伙伴。2016年,“農喜棉花合作社”作為可持續棉花的執行合作伙伴,推廣可持續棉花36.8萬畝,王建軍創立的農喜棉花合作社可持續棉花項目給廣大棉農帶來“三省三提高”,受到廣大棉農追捧。
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早年曾開過快餐店,在外辛苦打拼十多年返鄉創業。
2006年,他劃出3畝責任田搞起了棉花原種繁育試驗,沒想到這3畝地的收入達到12000元,超過別人20畝地總收入。
2011年,他總結經驗全面推廣,帶領村民成立棉花專業合作社,帶領2萬多戶農民走上致富新路子。
2015年,他在土耳其召開的國際可持續棉花會議上代表中國參會,并發言分享經驗,受到國內外專家肯定和好評。
2016年,他應聯合國環境署邀請,在北京參加“中歐可持續供應鏈高層論壇”,成為國內參加該會議的唯一的一位農民代表。
2020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智慧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示范觀摩會在山東濱州召開,他的智慧農業項目得到200多名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贊揚。
如今,這個土生土長的濱州農民出產的棉花已和眾多國際品牌合作。這位農民就是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社長王建軍。
心無旁騖 潛心耕耘
齊風魯韻,鐘靈毓秀;齊魯大地,文脈昌??;這里是山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圣賢智者群星燦爛,諸子百家層出不窮??剖ツ?、兵圣孫武、智圣諸葛亮、工圣魯班、書圣王羲之、鬼圣蒲松齡皆誕生于此。今天的山東英杰匯聚,人才輩出,莫言等一批本土作家享譽中外,張繼科等一眾體壇健將為國爭光。
王建軍出生在山東濱州市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因為家境貧寒,早年王建軍開過快餐店,在外辛苦打拼了10多年也沒留下多少積蓄。2004年,王建軍萌發了返鄉創業的念頭,但辛辛苦苦干了一年,20多畝地僅僅為他賺來一部拖拉機頭,2005年也僅僅收入1萬多元。不甘于傳統農業種植耗時耗力效益低,王建軍開始搜集信息、購置書籍并到外地考察,為獲得農業科技信息他訂閱了2種農業科技類報紙,2006年,他劃出3畝責任田搞起了棉花原種繁育試驗,沒想到這3畝地的收入達到12000元,趕上了他20畝地的收入,這讓祖祖輩輩是農民的王建軍大吃一驚。
2007年春,王建軍訂閱的報紙達到4種,又花了5000元買來一部電腦,通上了寬帶。從此,一有空閑,王建軍就閱讀報紙,到網上瀏覽農業科技類網頁,通過QQ與農業專家、種植能手進行交流,在專家的指導下,2007年他把棉花原種的種植面積擴大到了6畝,并對不同品種的棉花進行了試種,在1畝地里他就種了十幾種品種,僅這6畝年收入達到3萬多元,這就更加堅定了他進行科技種田的決心。2008年,嘗到甜頭的王建軍索性把20畝地全部種上了棉花原種,銷售棉花原種及籽棉的年收入達到10萬余元,畝收入達到5000元,是平時的10倍。在他的影響和帶領下,全村有46戶有30多戶發展了棉花原種種植,有15戶聯合訂閱各種農業科技報紙,有9戶新上了電腦,一個168口人的小村正在發生一場革命性的變化。
2009年,不滿足于單一的棉花種植,王建軍通過網絡訂購了水果玉米種子,種植了4畝地的水果玉米,并與銀座、沃爾瑪簽訂了購銷合同,每個玉米售價2至3元。“一畝地能產玉米5000多個,每年兩季,除去成本,畝收入大約2萬元。”王建軍把每畝地的收入指標又向上提升了3倍。此外,他還劃出5畝地專門進行各種良種的試種,其中在2畝試驗田上他就種了22個棉花品種,進行對比試驗。另外的3畝試驗田種植了牛奶西瓜、黑花生、黑糯玉米、五彩辣椒等21個品種。王建軍把一畝地里“種”出了2萬元的收益,找到自己的致富好路子,吸引了十里八鄉農戶的觀摩。
看到王建軍的棉花長得好,許多棉農都慕名前來請教,接待工作一度占了王建軍很大一部分精力。為了方便與棉農進行交流,2006年8月,王建軍在自家棉地里舉辦了第一屆棉花生產觀摩會,讓來自惠民、東營、高青等地的200余名棉農一塊來地里交流技術,交流種棉經驗。他們從選擇良種、化肥、農藥,一直談到棉花行距、株距和修剪等,雙方都受益頗多。“通過交流,我跟惠民的棉農學會了瓜棉套種技術,跟壽光的技術員學會了育苗、種植果樹”,王建軍說,“從那時起,我就想把觀摩會一直辦下去。”
2008年至2011年,王建軍又連續在自家的棉田里舉辦了四屆棉花生產觀摩會,參加的人數由最初的200多人發展到500多人,涉及東營、濟南、濱州、淄博等七個市。為了更好地與廣大棉農進行交流,王建軍在鄉政府幫助下成立了濱城區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專門為棉農提供種子、肥料、技術指導、棉花銷售等服務,并建立了山東農喜棉花網和棉農QQ群,時常與棉農在網上進行交流。
發展壯大 共同富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2011年4月,王建軍主導注冊成立農喜棉花專業合作社,慢慢發展社員達兩萬多戶,種植棉花50000畝。該合作社 2012年引進國際可持續棉花項目,成為山東省首個國際可持續棉花項目合作伙伴,成效顯著。 2016年,“農喜棉花合作社”作為可持續棉花的執行合作伙伴,推廣可持續棉花36.8萬畝。
墻內開花墻外香。農喜合作社的發展規模已經悄然引起了國際組織的關注。2015年5月,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在全球擁有超過400家會員的國際可持續棉花發展協會決定在山東省濱州市整建制實施可持續棉花項目,這是該協會在我國實施的第一個政府項目,該項目實施后,濱州市在三年內建設一百萬畝可持續棉花生產基地,全力打造棉花種植新模式。
國際可持續棉花發展協會主要包括棉花種植單位,棉紡織企業和國際知名零售品牌,以環保和公益為紐帶,將棉花生產、加工、成衣制作到服裝品牌等全部囊括在內,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據了解,可持續棉花的主旨在于通過最大限度的降低農藥等保護措施所產生的有害影響,有效使用水資源,提高纖維品質,使棉業供應鏈各環節有效參與,讓棉農能夠種植和出售可持續棉花,滿足市場的需求,為此濱州市按照要求先期對棉農進行了相關培訓。其主旨在于使全球棉花的種植及生產更有利于棉農,更有利于種植環境和該產業的未來發展。
據王建軍表示,“農喜棉花合作社”的可持續棉花項目給廣大棉農帶來的是“三省三提高”,受到廣大棉農追捧—— 一是“省工”:合作社推廣免整枝或簡化整枝的“不修棉”種植模式,節省用工,大大降低了棉農勞動強度;二是“省肥”:根據當地的土質,實行“免費測土配肥,施肥方案靈活調整”,節省肥料開支20%左右。三是“省藥”:合作社將有關高效低毒的綠色農藥做成“農喜合作社可持續棉花專供產品”,避免了棉農的亂用藥,也節省農藥開始25%左右。“三提高”就是“提高了產量,提高了品質,提高了棉農收入”。而且,該合作社與匯通紡織、玉海棉業、魏橋紡織、愉悅家紡等棉花加工、紡織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良好棉花產業供應鏈。目前,合作社出產的棉花已眾多國際品牌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
科技創新 成就未來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 。雖然地大物博,幅員遼闊,但是由于人口眾多,所以人平耕地面積卻只有美國的八分之一。新時代,我國在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進程中,農業現代化已屬短板。那么,這個短板的農業農村農民的痛點在那里呢?
王建軍認為農民面臨很多痛點,比如過度的體力勞動,不準確的天氣和降水的預測,不精確的種植時間計算,以及無法治愈的作物疾病。首先是過度的體力勞動,因為很多農作物健康管理在時間和精力上都是非常昂貴的。傳統形式的作物管理工作比較繁重且枯燥乏味,需要親自逐珠、逐片檢查是否有病蟲害危害或失管現象。還有不準確的天氣和降水預測,因為90%的農作物損失都是由于天氣造成的。農民們單一地依靠天氣預報來決定澆灌300畝棉花的正確時間,想象一下在降雨前給300畝田地澆水,這種規模的失敗不僅是浪費,而且成本也會高得驚人。還有不精確的種植時間計算,圍繞農作物的最佳種植和收獲時間,可能會有很多不準確的推斷。當試圖考慮所有潛在的外部因素,如勞動力供應、氣候、土壤類型、農場規模、作物輪作和作物疾病時,會有很多錯誤。變量的數量往往導致次優的種植和收獲計劃。同時還有不可治愈的作物疾病,植物病害可源于真菌、細菌和病毒有機體,這些有機體可從受感染的植物傳播到健康的植物,使這些傳染病威脅到整個作物的產量??股乜梢灶A防作物病害,但是,它們不能治療已經感染的植物,使該植物無法收獲。最終,農作物病害會給農民帶來潛在的巨大損失。
隨著規模擴大,王建軍一直思索著如何解決農民的痛點和難點。早年在土耳其參觀時,王建軍看到一輛輛農業機械化設備在田間作業,一個人就可以管理500畝農田,這種機械化管理讓王建軍大開眼界。“咱們雖然播種、施肥、采摘等都實現了機械化管理,但每家每戶土地太分散,大型機械作業很難。”王建軍計劃通過土地流轉,讓合作社社員實施整片的棉花種植。
王建軍認識到,智慧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向。他大力發展科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進行合作,積極研究智慧農業技術。2020年11月24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智慧農業技術創新與應用示范觀摩會在山東濱州市召開,來自農業農村部和主要產棉省農業部門,國家棉花體系相關專家、高校、知名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代表,共計200多人參加了觀摩會。觀摩會上,智慧栽培團隊首席科學家李亞兵研究員,現場講解了合作社使用棉花智能化管理技術的原理與團隊自主研發的智慧管理設備的技術優勢,演示了通過云端棉花智能管理平臺實時查看傳感器數據和合作社棉花長勢圖像,與會代表實地考察了農喜合作社智慧農業技術系統應用情況。王建軍說:“現在用上智慧農業以后澆水可控,節水可以達到60%以上,用肥我們也可控了,水肥一體化。第一是節省了人工,第二是節省了農資,實現了節本增效。拿著手機,棉花缺水了,用終端APP用手一開,然后就能灌溉,也能病蟲害防治,還能監測土壤的PH值,等等一些方面,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可以說是給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冬去春來,花開花落,王建軍已經在棉田摸爬滾打了近20個年頭。從業多年,他最大的變化,就是幸福感,每每談起取得的成績,他最感謝的就是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農戶的認可。談起未來,王建軍表示,誠信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原則和底線,未來要穩扎穩打,做事盡量完美。
一直以來,王建軍都十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經常參加各種扶貧幫困、愛心捐助等社會公益活動,如他積極資助北籍家村貧困學生籍志婷,讓這個勵志女孩圓了大學夢,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義。
對于王建軍而言,如今,棉花已經不單單是一個經濟作物,它還是一種文化,棉花的種植和紡織技術的普及,改變和影響了衣著的形式與狀態,具有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正因為這些,棉花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的標符。王建軍不僅僅給棉農帶來福音,而且還承載著文化的傳遞,他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候思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