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e id="1h5j7"></cite>
<var id="1h5j7"></var><var id="1h5j7"><strike id="1h5j7"><thead id="1h5j7"></thead></strike></var><cite id="1h5j7"><video id="1h5j7"></video></cite>
<ins id="1h5j7"><span id="1h5j7"><var id="1h5j7"></var></span></ins>
<var id="1h5j7"></var>
<var id="1h5j7"></var>
<var id="1h5j7"><strike id="1h5j7"><thead id="1h5j7"></thead></strike></var>
<var id="1h5j7"></var>
<var id="1h5j7"><video id="1h5j7"><menuitem id="1h5j7"></menuitem></video></var>
<var id="1h5j7"></var><cite id="1h5j7"></cite>
首頁 > 行業研究 > 高端視點 > 柳斌杰:牢固樹立新時代出版發展新理念

柳斌杰:牢固樹立新時代出版發展新理念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2022-11-07 10:14:15      瀏覽次數:       [ ]

打印 收藏 分享到:

百年大黨,風華正茂,千秋偉業,再啟征程。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大,制定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綱領。其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和“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論斷和部署,包含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發展、新理念,閃耀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光輝。我們新聞出版傳媒界的同志們,應當深入學習,精準領悟,全面落實到率先建成出版強國推動文化強國建設的實際行動中。


理念是人們思維的要素,是思想和行動的先導,對于記錄歷史、傳承文明、傳播真理、普及科學、啟智增慧、培根鑄魂的出版業來說,把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好、貫徹好,首先要結合出版業發展的實際,牢固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出版工作的新理念。


一、“結合”和“融通”的理念


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一直爭論不休,時有激烈的對抗和斗爭。習近平同志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出版工作的選題和內容評價中“兩張皮”的問題。很多出版內容創新可以用“結合”和“融通”去解決。從方法論上講,這也是大智慧。


二、“真理”和“科學”的理念


這本是大家熟知的概念。但此次習近平同志是在守正創新的標題下,闡述了對出版工作來說極其重要的理念: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滿腔熱情對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斷拓展人們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敢于說前人沒有說過的話,敢于干前人沒有干過的事,以新的理念指導新的實踐。這是何等的氣派!如果我們的出版工作者用這樣的理念指導工作,中國出版業會是什么樣的局面?何愁沒有超越前人和發達國家的世界性大作品呢!因此,我們應當使中國出版走上傳播科學和真理的正道。


三、“圍繞”和“復興”的理念


習近平同志強調:“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文化建設的任務。同時,習近平同志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和“中心任務”是近期與長遠的關系。對出版來說,把握這個“圍繞”和“復興”都很重要。在建黨百年之際,習近平同志親自謀劃出版了《復興文庫》,并撰寫序言,挖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探索和追求民族復興的偉大真理和思想資源,從中增強歷史自信和歷史主動。這就是謀長遠,給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既要出版服務當前的優秀作品,也要策劃出版一批站得高、看得遠、有歷史價值并經得起考驗的大作品,服務民族復興大業。這也是衡量出版家功底的標尺。若全是跟風炒作爭網紅的應景之作,幾年出不來一部像樣的作品,談不上是出版家,頂多就是沒有品位的出版從業者,就是魯迅所說的“靠文化混飯吃的人”。


四、“數字”和“產業”的理念


文化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是習近平同志提出新發展的理念之一,這對出版來說是“十四五”當務之急。從文化數字化來說,國家建設數據庫、基因庫、知識資源庫,搭建數字文化大平臺,不僅是推動出版融合和創新業態的絕佳機遇,也是出版與文化、科技、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大通道。我們應當在數字化理念上作大文章,構建新的出版格局和服務模式,煥發出版新生機。黨的二十大報告重點講的文化產業化,強化了這個理念。從近年的實踐看,產業化、市場化、工程化、項目化的文化發展方式出成果、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有利于文化創造和創新。報告強調,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用好各種文化資源,繁榮和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這些都需要以新的理念加以指導和落實。


五、“內需”和“面向”的理念


習近平同志從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出發,提出了文化發展對內對外兩個方面的新理念。對內,他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出版、文化工作導向,最大限度地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文化精神需求及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對外,他強調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人類文明載體的出版業,要堅持胸懷天下,拓展世界眼光,生動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當代中國形象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榜樣力量,讓21世紀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照亮當代人類前進方向。另外,要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的文明互鑒思想,“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出版業在文明互鑒上有近百年的成功經驗和跨文明交流對話的創新實踐。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更應創新話語體系,善于用新概念、新范疇、新故事、新表達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價值的文化傳承、思想溝通、科技創新、學術交流、人文對話、藝術出新等方面的國際性的大作品,以事實證明中國出版強國的實力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理論在中國的百年勝利,讓中國出版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做出更大貢獻。